公司动态
东湖评:我家在长江边,江风吹散了文学
深秋的精竹大地,森林色彩斑斓,河流碧绿。 10月18日晚,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协、省委宣传部牵头,湖北省作协、湖北大学共同主办的“邂逅长江”文学周“湖北文学之夜”在湖北大学礼堂华丽启动。
文学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追溯历史深处,“中国诗歌之父”屈原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两大源泉——楚歌和宋书,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长安,李白行走于大江两岸,感叹蜀道:“蜀道险峻,难达”。碧空如洗。”崔浩在黄鹤楼上题诗:“黄昏故乡何在?烟波江让人悲伤。”潘郎看到钱塘江的潮起潮落,“潮退了。”儿子手里拿着红旗,挑战风浪,不被淋湿。“……长江一直是中国文化遗产的载体。展现了中华文明卓越的延续性、创新性、团结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体现了“我们是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拥有独特的中国精神世界”的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湖北省作为长江文明形成中心的重大责任。
湖北是一本厚书,文学是这本书最重要的章节。细读这些章节,不要厌烦,要常读。读屈原的诗,钦佩他的高尚品格,充满悲愤。读李白诗,惊叹于他的浪漫气息和无与伦比的天才。读东坡的名诗,佩服他的博大胸怀和多才多艺。为什么不读一读岳飞的诗,感同身受岳飞强烈的志向和家国情怀呢?就像那句话:“只要黄鹤楼诗存在,黄鹤楼就在,理想就在。”大家一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黄鹤楼的形象。它满足了人们对文学的向往,揭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传递着数百万首远方的人、远方的诗篇“我要去那里”。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最终还是要看创作。在李路平的“湖北省作协文学素质建设重点工程·刘长江”和林冬林的“只看长江:城河纪事”的精心实施下,唱长江、唱长江、思长江。湖北力量,加入长江文学。让我特别高兴的是,今年8月,湖北90后作家叶亮凭借作品《我不是大作家》获得第九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比赛二等奖。
密码是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融合文学、文化和旅游的独特IP。带着诗歌去旅行如今已成为年轻人中的“新流行”,也成为外国人“在中国种草”的“理由”。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人们登上了武汉的黄鹤楼。与“诗仙”慢对话的旅游平台同程数据显示,国庆小长假首日,黄鹤楼入围十大人气景区之一ts在国内。在黄冈,我们游览了东坡赤壁,带着“破文”前往家乡。一天就有6000多人在线预约《大江东去》现场剧场……“旅游活动本质上是精神文化活动”。长江文学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也日益成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泉。要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让文学作品中令人难忘的风景、生动的人物、生动的故事走进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景区,成为独特而精彩的“随处可见的湖北朋友”。
《邂逅长江》很忧郁又很文艺。追随长江文学的洪流,捕捉他激烈人生的灵感,为扬子的传承与发展谱写壮丽的篇章。新时代的高泽文化,以激情为笔,以拼搏为底色。
来源:京中网(湖北日报)
作者:何火(湖北省黄冈市)
发布者: 元里里
上一篇:东湖时评:科教人才助力湖北培育新优势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