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东湖解读:信贷融资、金融活力与区域长远振兴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初,湖北农业信用贷款运营平台共收到贷款申请3484笔,金额20.83亿元,合作银行向2233家农业组织提供贷款9.96亿元。湖北省农业组织,从粮食生产大户到农业企业,都在利用信用贷款解决资金问题。此次信贷挂钩的金融改革不仅将重振乡村活力,还将打造可持续的风险分散、产品适应性和信贷发展框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风险分散保证了农业信贷的可持续性。农业融资的核心矛盾在于农民担保缺失和银行风险担忧的双重局限性。实现风险分散,既解决了农户融资问题,又降低了风险的银行贷款。例如,邮储银行湖北分行优化完善了“兴业贷”、“大达贷”等专项贷款产品,纳入“三农”系列专项信用贷款产品。同时,省、市、县按1:1的比例共同出资设立首期10亿元信用融资创业投资基金,以抵消信用融资风险损失。这种三级风险分担机制也充当了银行贷款的“安全阀”。 产品适应性是农业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农业信贷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操作系统和产品。要准确评估大数据和当地产业特点,开发适合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精细化发展。信贷融资从“执行型”转向“长期型”。在罗田县,中国银行为当地板栗、中药材产业提供板栗收购贷款、天麻茯苓贷款等定制产品。加上政府贴息,利率可低至1.475%,可有效解决农企旺季采购的融资问题。 信用发展是农业信用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农业信用贷款的长期运行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加强信任理念培育,推动从“行政推动”向“生态自主驾驶”转变,形成良性循环。比如,邮储银行湖北分行推出了“农村信用价值贷”新模式,戴尔试行推出。该模型评估了农民的个人信用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资产信用,对相关农村主体进行多维度信用评分,差异化均衡配置,真正“把信用变成真钱”。 我们认为,湖北省农业信贷融资实践应以精准产品定制为支撑,以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为保障。让信任成为三者之间的核心纽带,金融之水将源源不断地流入京珠沃土,为区域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京中网(湖北日报) 作者:朱丙东(我们是湖北省宜昌市庙前市人民政府正阳队) 出版商: 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