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从“散田”到“宝藏”:相城探索中型经营新途

相城融媒体讯(记者:齐苒苒、陆一帆、摄影:董美丽)相城区广阔的田野里,几台配备北斗导航的大型拖拉机呼啸而过,拖着旋耕机、播种机在邻近的田地里来回穿梭。这里似乎是一个忙碌的地方,趁着季节加快了秋耕的步伐。 近年来,相城区积极克服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探索推进“小田原一体化”,运用资产型国资与乡镇企业合作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土地资源活力,找到了一条“毁地赚钱”的发展之路。 (资料图) 释放“小田桎梏”,调动土地力量 过去,由于分散管理效率低下,农村“空出来”,大量耕地逐渐被废弃。该地区遍布田地和收入传统的土地出让金不稳定,导致管理纠纷、拖欠土地出让金的现象频发。 无论疾病发生在何处,都会开出药物。去年,相城区逐步建立了“农户、村组、国有平台企业”的农地流转模式,让“分散田”的整合效应不断释放。 木桥村是相城区第一个试点村。总共四个月时间,国有平台公司完成了田间改良、地力改良、排灌、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项目,提高了数十万亩耕地的管理效率。通过“收小田大田”,葛桥村8342块耕地合并为2122块,耕地面积由5038亩增加面积达 5,840 英亩。 田地被分成了几套,“小田地”变得更大了。引入图片编码控制,平整田埂、沟壑和生产道路,让土地变得更“多”。通过“小田变大田”,累计流转近2万亩,新增耕地700余亩。现在“田成方了,渠成网了,路通了,旱可灌,水可排”。耕地利用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 一次种一地,拓展链条,提质增效。 配备无人机飞控、智能灌溉、北斗导航的农机装备……把“田地”变身“宝盆”,实现了“同种一统”、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促进了标准化水稻、玉米等主要产业规模化发展,粮食生产基础稳定。 “今年秋收连阴雨,粮食烘干仓储设备就派上用场了。”国营平台子公司襄阳绿谷公司副总经理王耀告诉记者,今年新安装了两座烘干仓,400吨湿米、湿玉米直接存放在“空调房”里。完整的机械化收集、干燥、储存连锁化,保证了粮食安全。 如今秋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王耀正在算计粮食的“增收”。 “农民雇人耕地,完成种植,每亩成本180元。现在,小田变大了,有了机械化,1亩地的成本可以节省50元。”在农业服务费方面,仅张桥村每季即可节省17万元。 现在,国家平台已注册“响水绿禾”商标,水稻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通过将秸秆、米糠、麦麸等农副产品加工成饲料出售,每亩可额外增收200元。此外,菜籽油加工项目也在同步进行。向前。 继续打造“村级资源统筹库”,区国资平台公司一方面对有劳动能力、掌握特定技能、愿意劳动的村民进行精准识别、分类登记,形成“后备人才库”。同时,对村内喷雾器、耕耘机等农机具进行全面清点、整理和归档,建立“农机具档案库”,盘活“户资产”,用于村级经营管理。 划分土地以增加收入人们从中受益 建立耕地资源国有资产整合机制,收益返还给村民和村组。集团村年均收入增加180万元,村民家庭收入平均增加8000元…… 70岁的田华志在这一领域也有着出色的技能。她守护的七亩耕地被分成了五块分散的田地。机械は入れ我们依靠镰刀收割水稻。妻子去世后,耕地逐渐荒废。 “整合小田成大田”政策一出台,她就是第一个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人。 “租金每亩500元,土地补贴76元,很有安全感。”田华志笑着说。自从“小田合并成大田”之后,年年还有红利,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杨家华,原本打算“把土地留给子孙”的人,也打了一些算盘。一亩水稻丰年可产1000公斤稻米。扣除成本后,卖粮的收入微乎其微。 “这比我打三五天的零工收入还差。” 目前,他懂农业,善于研究,已成为项城绿谷公司的“金牌农民”。 “农场里没有我不能操作的机器。”杨家华的语气里充满了农民特有的喜悦和自豪。经过系统培训后,农忙季节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田间辛勤劳作。他靠着这台机器赚了很多钱,每个月大约有8000元左右的钱进了他的口袋。 村集体经济获得“投入”,村级“交流社”更加繁荣。在兴福食堂,一日三餐只需10元。服务中心b免费提供理发、裁缝、电器维修等便捷服务。 田野上铺满了锦缎,沃野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相城区“化小田成大田”工作继续在欧庙市、卧龙市有序开展。播种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播下丰收的种子,为“耕”“种”添上多彩的注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